怀着憧憬与喜悦,又拖着疲惫的身影,今天8月16日,作为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做最后一天的培训。说实话,过去整天忙碌于日常教学事务而无暇思考学生精神生活,常常坐井观天。走出象牙之塔,才发现学生心灵培养地更广、天更蓝。

    早上第一场万平老师首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说明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教育是温暖的,要爱孩子,一个好老师必须有一颗赤子之心。愿和孩子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其次,他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有教育信念和良心,确信自己对教育行为做出恰当的衡量,把握并遵循我们的教育直觉,一切出发点都是基于对学生的呵护与热爱,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是教育的准绳。再次,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洞悉他们所欲所求,相信孩子,唤醒孩子的心灵世界,引导孩子生活,创造可能弥补缺失,给予孩子力量。万平老师将古代圣贤“对亲以孝对人以仁,对学以专对事以诚,对物以敬对国以忠”和今天我们崇尚的“八荣八耻”育人共性比较,指导我们培养学生天性,形成自然习惯,引导孩子理想目标,让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体验到幸福。是呀,当我们用心血换来孩子们优异的成绩,看到他们心灵阳光,那是幸福的;当师生共同付出努力,终于收到成效的一霎那,那也是幸福的。

    万老师人到中年,温文尔雅、幽默睿智;面带微笑,态度亲切随和,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是呀,一个优秀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定就是这样如此亲切、友爱、平等、放下教长的架子,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试问这样的老师谁不喜欢呢?

    五天来我们用心倾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大家似乎都很忙。但这样的忙碌和疲惫是值得的。包括我们学员在内的领导、专家、老师们的睿智,聪明,看问题的深刻,对班级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对学生的剖析,对未来的看法,还有对我的帮助,我都感动并一一铭记着。不为其它,只因为我从中获取许多许多的精神财富。

    下午,来自北京十一中的中堂实验中学执行校长、学生咨询中心主任刘艳萍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来自一线的最宝贵的经验——《让学校成为孩子真正生活的地方》。众所周知,十一中是北京的一流名校,其校长是全国最知名校长李贵鲜。   通过刘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十一中之所以成为全国的名校,十一中之所以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校,正因为十一中的老师和领导把十一中打造成了孩子真正快乐生活的地方——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张扬自己的涵养和才艺,这里有他们自己创办的各类社团,有校园交通系统、儿童金融城、儿童法律事务所、儿童邮局、模拟医院、亦小专利局、儿童劳动工坊、儿童烹饪间、微电影摄制中心……学生喜欢学校的理由:自由快乐、民主平等、尊重学生想法、鼓励创造、校长有魅力、老师可爱可敬、同伴优秀、校园设备设施齐全。

    刘老师告诉我们,对学生而言,学校存在的意义具备如下特征:1.学校是帮助学生寻找同伴,和同伴交往,学会和人相处的地方。2.学校是帮助学生慢慢脱离老师和家长自己做事情,逐步社会化的地方。3.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成长负责的地方。4.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5.学校是个好玩的地方,老师也要好玩、会玩。好玩是教育的“糖衣炮弹”。6.学校是引导学生追求生命平等,在彼此的欣赏中共同成长的地方。7.学校是“发现那棵树”的地方,教师的使命是发现、唤醒和帮助每一个生命个体成长。

    因此,刘老师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学校,评价标准只有两个:它开发的课程好不好?它培养的学生优不优?一个学校最大的成绩是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个体生命健康成长,促进生命个体社会化的转变。

    短短两小时的讲座,不但有亲切平和的教育理念的渗透,更有生动鲜活的活动案例的叙述,尽管刘老师谈到的北京十一中,对我们而言或许只是一种教育梦想,但让教育梦想照进现实的抓手——孩子需求的开放的课程、和孩子们一起的老师、校长,以及看得见的平等、摸得着的民主——却是实实在在的印进了每一位与会老师的脑海中。

    最后,讲座在虽然“高博有约”,可老师们“意犹未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本次的暑期培训落下帷幕。

文:施强国/刘玉西 图:林海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