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项目化学习要素 探寻学习机制改变

——基于微项目的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研讨纪实

“双新”背景下,如何将创新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信息科技老师需要不断探索深化的课题。4月24日,基于微项目的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研讨在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半塘园校区举行,该活动旨在通过微项目的实践,深化信息科技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在教育的田野上播下创新的种子

首先由瓯海区名师张如给大家带来题为《素养导向的初中信息科技实验教学》讲座。张老师指出,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落地,信息科技实验这种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初中信息科技实验教学基本目录提炼了31个实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内容特点可再设计、拓展各类实验活动,采用适宜的实验形式开展,比如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创新应用性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等。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熟悉内容模块,构筑思维贯穿的融合学习项目;关注学科评价,建构素养立意的实践练习场或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理解质量标准,夯实“教与学”的素养实践路径,技术教学转变为科学教学,体现素养之根本。

紧接着,进入微项目汇报环节。第一个粉墨登场的是《智家趣玩园》项目,组长:刘昊,组员:王庆来、李瑞芃、索朗嘎吉。该项目涵盖了室内、门外、后院三个场景,通过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环境监测等技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智能、便捷、安全的家居环境。

  

第二个项目是由“高粱小米”组(组长:梁敏慧,组员:米米)的《智耕天地》。项目将利用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应用于校园农场,实现了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智能监控和自动调节以及校园农场的安全等。

   

   

第三个项目是由“心态吉佳”组(组长:许思佳,组员:吉宗)的《智慧教室》。改项目设置自动开关门、教室夜间无人自动紫外消杀、学习氛围调节、人脸识别打卡等功能,提高了教学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团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语音播报和环境温度控制功能。

第四个项目是由“欣芸的小唐桑”组(组长:倪浩芸,组员:格桑布措、李欣蕾)的《半塘映月》。项目以校园池塘为原型,通过感应播报、环境检测等技术,实现了池塘的智能化管理。项目结合了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构建了一个虚拟语音助手,为池塘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Wi-Fi连接,项目实现了无线局域网内的通信,并利用搭载MQTT服务器的Slot平台,创建了本地物联网服务,实现了环境及喂食换水数据的实时记录和监控。

  

每个微项目汇报后,与会的专家纷纷为各项目提出问题,并提供了迭代优化的意见和建议。陈建林老师指出,多线程应用和数据大屏投入将会为项目增色。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由瓯海外国语学习卢庆慧校长为大家带来《发现课视域下的中小学信息科技实验教学》讲座。卢校长在交流中提出,在教学的田野上,作品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探索的起点。我们应将教学理念与课程目标巧妙融入项目,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错误中思考。其次,在传感器的设计上,我们的项目应具备多重触发条件,实现多维度的联动与后备方案。此外,数据的收集与应用并行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例如农场的灌溉系统就需要了解不同植物的需水特性。项目的构建,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德育的融入,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我们追求的,是项目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是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是引导学生在创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活动的最后,来自瓯海区教师教育院中小学信息科技研训员朱蕾给我们做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朱老师寄语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教育的旅途中收获思维的成长,技能的提升。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行业,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项目演示难免会遇到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同时鼓励教师们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勇于创新。她提倡针对性地开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项目应深入研究特定功能,跨学科融合,满足多样化需求。此外,她还强调了项目汇报的重要性,指出汇报应有清晰的框架和逻辑,明确团队分工,展示项目特色,并勇于反思不足,展望未来。朱老师的话语,不仅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更为我们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在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行。通过这次研讨活动,我们看到了微项目在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潜力和价值,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携手前行,在信息科技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素养落地。

供稿:倪浩芸 诸乐雁 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