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妙实践 实验教学展思维

——瓯海区信息科技24学时培训暨纪考专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

为了更好地落实信息科技新课标,深入研究新教材,开展以项目为抓手的实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4月30日上午,“基于项目的实验教学研讨”主题的瓯海区信息科技24学时培训暨纪考专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在新桥二小举行。

纪考专名师工作室成员、景新片区信息科技教研组成员以及区24学时培训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课例研讨 共研实验教学

本次两个课例以六下第二单元的《连续量与开关量》为内容,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展开。对课标的不同理解,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地选择,不同的实验设备,以及对课堂生成的不同把握,既展示了两位执教者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各具特色的课堂风格,也打开了听课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大家能直观地比较哪些设计更为合理,更为有效,从而取长补短。


第一节课由新桥二小的潘晓安老师执教。潘老师从控制系统的三个环节导入,唤醒学生旧知,进而引入“开关量”这一概念。作为本课重点之一,潘老师借助教材和“慧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先让学生自学“开关量”的概念和作用,建立初步认识,再采用小组合作,用开源套件“学具包”展开实验教学,验证“开关量”在小灯控制系统中的作用,之后进一步迁移到生活中其他控制系统,让学生充分理解“开关量”,最后再通过图、表进行小结。本课第二个知识点“连续量”,潘老师采用了同样的环节来处理。这些环节并非随意设置,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有认知逐层递进,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建构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潘老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另外,本课采用的数字化平台“慧课堂”很好地集合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并让学习结果可见,让思维可见,同时又实现了及时有效的过程性评价。


第二节课由沈岙小学的刘飞华老师执教。刘老师基于学生生活情境提出了真实问题——天黑了,学校照明系统没有自动启动,如何解决?这一情境的创设在给予学生挑战,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也挑明了本课学习的意义。在处理新知环节,刘老师同样引领学生小组合作、电子板拼器才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实现迁移的形式,让学生逐步体验和认识“开关量”与“连续量”的概念及之间的迅异同,突破教学重点;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实践探究后,刘老师结合导学单和数字化平台又让学生经历了说、写、再介绍的过程,让学习不仅是教师与个体的互动,也是课堂全体成员间的互学互动,既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又照顾到了学困生的需求。在本课末尾,刘老师又设置了小挑战,要求学生利用本课所学选择合适的模块解决课初提出的生活问题。初看,以为只是惯例般的拓展延伸,但细品却发现是精妙之笔。首先,首尾呼应让情境不是虚设,而是用真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之有义;其次,要完成挑战,就需要复习本节课所有知识,温故知新;再三,模块的选择是延伸和拔高,需要学生“跳一跳”,更上一楼。

专题分享 同思教学改进

研讨课之后,与会老师稳步到会议室。潘晓安,刘飞华两位上课的老师针对自己的公开课进行了简要的设计思路说明及课后反思,与参会的老师进行分享。


之后,工作定负责人纪考专老师带来以《信息科技基于项目的实验教学设计与思考》为题的讲座。纪老师从“项目化为抓手”、“实验为平台”、“问题为驱动”、“评价为指导”四个方面详细、深入地诠释了基于项目的实验教学为何、如何展开设计,并结合自己的开发经历,为大家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和路径。他认为实验教学首先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实验内容、目标、流程、资源等,实验要贴近学生生活;其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必要资源,无需一味追求高大上的软硬件;实验过程要强调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鼓励他们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在软硬件上持续下功夫;最后还要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


活动最后,由区信息科技研训员朱蕾老师做总结发言。她指出信息科技前景大好,大家要在专业上不断深耕,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主动参加各级评比,持续发力,成就自己就是成就学生。实验教学对于大家是全新的概念,还都在摸索之中,需要发挥集体智慧,不断探索实践,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争做先锋。

 

(撰稿:潘荣琳  图片: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