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的名义
——陈长春名师工作室2025学年第1次研讨暨杭州市教科研共同体活动记实
盛夏的杭城,暑气渐浓,教育科研的热潮却比气温更盛。2025 年 7 月 9 日,陈长春名师工作室 2025 学年第 1 次研讨暨杭州市教科研共同体活动在萧山区市心小学拉开帷幕。这场以 “科研” 为名的盛会,汇聚了来自杭州、温州、宁波、台州等地的校(园)长、科研骨干,更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 / 院长宋小华,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郑巍巍等大咖坐镇指导。从校园文化寻访到专题深度研讨,从一线实践分享到专家精准把脉,一场关于 “五育” 融合、城乡协同、科研落地的思想盛宴,在此徐徐展开。
文化寻访:触摸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下午 13:00,市心小学的校园里已是人头攒动。在副校长王玲珏的引导下,参会者陆续签到,接过活动手册的瞬间,便被封面 “让科研扎根土壤,让教育看见生长” 的字句触动。13:00-14:00 的 “文化寻访” 环节,市心小学校长章小燕化身 “向导”,带着大家穿行于校园的长廊与庭院。
“这面‘成长墙’记录着孩子们的课题成果,从‘校园植物观察’到‘社区垃圾分类方案设计’,每个项目都带着孩子气的认真。” 章小燕指着墙上贴满的手抄报与研究报告,眼中满是自豪。她介绍,市心小学以 “文化育人” 为核心,将校园空间转化为 “隐形课堂”:教学楼的命名源自本土名人典故,操场边的 “农耕角” 由师生共同打理,图书馆的 “漂流书架” 连接着家校阅读共同体。“我们相信,教育的科研不仅在论文里,更在孩子触摸过的每一片叶子、讨论过的每一个问题里。”
这场寻访不仅是空间的参观,更是教育理念的碰撞。宁波江北养正书院的袁鲁校长感慨:“市心小学把‘文化’做活了,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日常的呼吸,这正是我们城乡结合部学校需要学习的‘科研落地’智慧。”
专题引领:农村校的科研突围之路
14:00,活动进入核心环节。工作室负责人陈长春老师走上讲台,以《百年文脉下农村校智慧教育的实践创新与协同路径》为题,分享了一所百年农村校的科研探索。
“瞿溪一小是琦君先生的母校,百年文脉里藏着‘接地气’的教育基因。” 陈老师的开场白带着温度。他坦言,农村校搞科研曾面临 “三大难”:资源少、师资弱、课题 “飘”。但他们以 “有趣・可行・可能” 为核心理念,让科研扎根乡土:带领学生探究瞿溪老街的商帮历史;利用农科院实践基地,开发 “竹创文化 STEAM 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连接城市名校,共享优质课例资源。
“我们的课题《基于项目的小学 STEAM 课程群的开发与研究》刚获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立项,但挑战仍在:课程深度不够、教师科研能力不均衡……” 陈长春的坦诚引发共鸣。他强调,农村校的科研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而要 “贴着地面行走”—— 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比如 “如何让留守儿童通过项目学习增强自信”“怎样用乡土材料开展科学实验”,让科研成为破解办学难题的钥匙。
把脉诊断:一线实践的百花齐放
15:00,“把脉诊断” 环节成为全场焦点。10 余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校(园)长依次登台,用 8 分钟分享本校的 “科研名片”,既有成果展示,也有困惑求助,气氛热烈而真诚。
萧山区江南幼儿园 朱洁蓉
基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打造“爱悦城”游戏课程体系。通过重构游戏空间、研发动态材料、推行场域游戏,支持儿童在自主探索中深度成长。共同见证幼儿如何在游戏中从情绪沸腾走向思维沸腾,并持续探索将游戏精神融入一日生活,破除“两张皮”现象,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样态。
宁波市江北区养正书院 袁鲁
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新建公办校,面临生源、师资双重挑战,坚持让“教育低洼地”的孩子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以“家校共育”为破局关键抓手,坚信家庭教育是改变孩子的重要力量,正着力构建教育共同体,携手家庭,共同托举每一位“养正学子”的成长。
萧山区新街第三小学 莫利利
学校立足多民族生源校情,以“红石榴家园”品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通过“互融互嵌,共培共长”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建基地共享师资。成果获人民日报、省级课题立项及多项区级荣誉,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台州市天台县白鹤镇中心小学 周兆金
学校立足当地文化底蕴,提出 “立足乡村,面向未来” 办学理念。直面生源流失、师资老化等困境,拒绝盲目跟风城区模式,挖掘乡土文化基因:教师走访村庄记录非遗、打造“村博会”展演乡土记忆、开发农科院实践基地。以 “有泥土味的课程” 唤醒师生乡村情怀,探索法治与人情融合的家校共育新路径。
萧山区文博小学 周建阳
学校以“办一所幸福生活的友好型学校”为愿景,践行“让每一个生命适性绽放”的使命,构建“友好课程”体系,通过PBL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模式推动学教变革,并打造赋能场域。以“文以化人、博采众长”为路径,培养“友好卓越”的现代公民,同时实施教师“4+1”梯队培养计划,全面营造师生共生的幸福教育生态。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城区到乡村,10 余个案例各有特色:萧山区江南幼儿园的朱洁蓉以 “爱悦城” 游戏课程为科研切口,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实现 “思维沸腾”;萧山区文博小学的周建阳构建 “友好课程” 体系,用 PBL 项目式学习推动学教变革;橄榄树学校的张跃跃发布教科研共同体三年规划,聚焦 “科研骨干培养”“成果转化” 等核心目标…… 这些实践如多棱镜,折射出浙江基础教育界 “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 的生动图景。
专家领航:高站位下的科研方向
16:00 起,三位专家的点评与指导将活动推向高潮,为一线实践注入理论深度与政策视野。
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平才率先开讲,以《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与闭环系统构建》为题,直指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 “表层化” 问题。“有些学校搞文化建设,只停留在‘有特色活动’,却没形成育人闭环。” 他提出,优质的学校文化应包含 “目标价值 — 策略实施 — 生命发展 — 组织支持” 四大系统,比如市心小学的文化建设,正是从 “校园参观” 到 “课程融入”,再到 “师生行为习惯”,形成了完整链条。“农村校的文化建设更要扎根乡土,不必追求‘高大上’,但要‘深且实’。”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 / 院长宋小华则聚焦 “教科研工作室的协同发展”。“标兵工作室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 他以杭州教科研标兵工作室为例,强调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建立的‘成果转化平台’,让一所学校的‘阅读课题’经验,能快速转化为另一所学校的‘操作手册’。” 他提醒,科研工作室要避免 “碎片化”,校长需做好顶层设计,让每个课题都服务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的发言则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的科研突破点在哪里?” 他给出三个方向:一是政策导向,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纲要》中 “实践育人” 要求;二是问题导向,聚焦 “课程如何衔接生活”“评价如何超越分数” 等真问题;三是创新导向,关注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思维的塑造。“科研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孩子获得‘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知识’。”
总结展望:让科研之光照亮协同之路
17:00,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郑巍巍主持活动总结。他用 “三个没想到” 概括感受:“没想到农村校的科研如此鲜活,没想到跨地区的经验如此互补,没想到专家指导如此精准。”
郑巍巍强调,本次活动不是终点,而是共同体协同的起点。“接下来,我们要做三件事:整理今天的案例形成‘实践手册’,建立跨校课题帮扶机制,开展‘科研种子教师’联合培养。” 他呼吁,所有成员要带着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的热忱,让科研成为连接城乡教育的纽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优质教育中 “适性绽放”。
夕
阳西下,市心小学的长廊被染成金色。参会者们在合影时举起活动手册,封面上的 “以科研的名义” 在余晖中格外醒目。这场盛夏的相聚,不仅留下了厚厚的笔记与满满的灵感,更播下了协同育人的种子 —— 正如康宁副会长所说:“教育的科研,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向着同一个目标,把每个日子都过成研究的模样。”
文字:徐琼瑶
图片:王老师
审核:陈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