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标  研究学情  用好教材

——202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暨一年级下册新教材使用培训活动

 

为探索新课标理念落地的实践路径,研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样态,推动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使用,3月25日至27日,202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暨一年级下册新教材使用培训活动在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绿轴校区举行。

本次研训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教材中心协办,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瓯海区教育研究院、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承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曹鸿飞,瓯海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玉宇,瓯海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董晓群,以及来自全省的市、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300余人参加了现场活动。研训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由教研网全程直播。截至发稿,在线总观看量73505人次(端口)。

3月26日上午,研训活动在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学生表演的《声动中国》中拉开帷幕。开幕式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主持,余老师对本次研训活动的策划进行了简要说明,阐述了活动主题与三个研训模块的意图。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季迅群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以“人人小先生”变革为主抓手,重塑课堂生态,构筑“壹+”大阅读课程体系等多维度的“未来教育”发展之路。瓯海区教育局李玉宇介绍了瓯海区作为国家十大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区之一,深入实施教育立区,深化教育五重构改革,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区域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教研的新动态。

开幕式后,研训活动围绕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及一年级下册新教材培训,安排了三个研讨主题。

主题1:统编语文修订教材一年级下册培训活动

第一个主题围绕“统编语文修订教材一年级下册培训”,以“教学展示、课例评析、区域交流”三项内容开展交流。活动由瓯海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董晓群主持。

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陈瑞睿和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黄美丽分别执教一年级下册《浪花》第一、二课时,呈现了精彩的两课时完整的课文教学。陈瑞睿老师紧扣学生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反复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主动积累短语,初步感受浪花淘气的形象。整堂课书声琅琅,全体学生充分经历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学习过程,并在趣味梳理和归类中,复习方法、主动识字。黄美丽老师引导学生多次联系生活经验和课文插图,联想想象,在沉浸式的朗读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浪花形象的审美体验,感受人和自然的和谐快乐。两课时巧妙融合课后习题与课堂作业本的所有题目,课堂简洁高效,情趣盎然。

温州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俞国平老师对《浪花》两课时作课例评析。他基于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充分肯定两节课对教学内容取舍和把握学习规律上的追求与突破。他从课文学习体现“整体性”、语段学习克服“孤立性”、词语积累落实“有意识”、识字写字把准“科学性”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两堂课如何有效克服了语段教学逐句进行的碎片化问题,为低段教学提供样本。两节课特别注重持续写字时间的保证,词语积累层层推进,步步落实,形成语言积累运用的自觉性、主动性,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推进新教材使用经验交流环节,三位教研员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实践样态,为各地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路径。

湖州市德清县教育研训中心陈明亮老师以《定点·拉线·成圈:一年级新修订教材使用的区域探索》为题作经验交流。陈老师·拉线·成圈”策略,厘清新修订教材使用的区域推进思路,探索“问题导向式”“订单需求式”“主题深耕式”的区域教研路径,构建新修订教材使用的区域教研生态。

衢州市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张秀峰老师以《问题解钥:“一站式”推进一年级语文新教材使用的县域新路径》为题作经验交流张老师借助问题收集,了解存在困惑,通过“专题研讨”“课例验证“问题分解”等路径,不断实施改进,优化解决共性难题,盘活区域资源,促进老师更深入研究。

 台州市仙居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张春燕老师作《共备工作坊:基于循证的嵌入式培训》的经验交流。张老师针对新教材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组建新教材共备工作坊优化教学,共享资源。在课堂调研中不断发现教学问题,通过研训嵌入,破解教学实践的难题。

主题2:统编教材表达类内容教学展示研讨

26日下午的活动由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单志明主持。嘉兴市、绍兴市、丽水市小语团队围绕“统编教材表达类内容教学”进行教学展示。

                          

嘉兴平湖市实验小学沈恬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打电话》。沈老师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采用师生合作、同桌互动及模拟真实通话等形式,构建口语交际实践场,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掌握“清楚表达,有礼貌”的要领。教学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实现从课堂学习到生活应用的有机衔接。

课后,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周亮老师作课例评析。周老师认为《打电话》一课立足教材变化,善用教材范例,通过真实情境和开放性任务激发交际热情。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活动,学程充分,交际到位,体现了学与教的一致性。学生在学有所得又轻松愉悦的口语交际场景进行语言实践,提升了表达能力

绍兴市上虞区华维文澜小学丁群根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动物朋友》。他采用“先导后写”模式,结合课前的调查表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积累素材;课中紧扣教材情境,强调内容与情境匹配;写作后借助“匹配指数表”开展自评互评,使评价贯穿全程。最后结合名家名篇片段,指导学生修改提升,让写作有范例可依,修改有目标可循。

课后,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中心小学冯朱敏老师作课例评析。冯老师总结本课亮点:一是立足学情,以真实生活为起点,精准指导;二是结构化教学,系统化推进观察与表达训练;三是高效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泡泡语、习作提示的支架作用,让写作源于生活,助力成长。

丽水市青田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刘江蔚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习作《他____了》。刘老师采用课前练写,先学后导的方法。课中通过分析学生习作片段,提炼出“神态、动作、语言”三方面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初次修改。再结合课文范例,学习“多角度描写”和“写出变化”的技巧,进行二次润色,由段到篇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教学层层递进,有效提升学生人物描写能力。

课后,由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朱苏珍老师作课例评析。朱老师认为本课亮点在于能以学定教,将学生的习作作为教学资源;紧扣单元要素,实现读写融合;创设真实情境,让写作源于生活;让评价贯穿全程,围绕“写清楚、多角度、多层次”目标展开,实现以评促学。

 

主题3提升教师素养的实践探索

27日上午的活动由温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曹鸿飞主持,围绕教师的教学素养、研究素养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开展研讨。

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中心小学李秀蕾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二课时。李老师以读推进古诗教学,初读古诗,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古诗意思。再读古诗,抓住“喜欲狂”这一诗眼,想象画面,结合资料,体会诗人情感,提升朗读。最后诵读古诗,展现诗人之喜。在不绝于耳的声声诵读中,学生感受诗词之美,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的深度融合。

课后,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小学王彧钊老师作课例点评。他认为该课例凸显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为古诗教学提供可复制范式。教师遵循学路,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学生学得其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清晰可见。特别是能用好教材及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展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智慧。

 

杭州建德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谢建萍老师在《论文是做出来的》专题分享中,提出“四式赋能”策略:听课思考联结理论、单元单篇融通教学、语言艺术整合资源、梳理提炼转化成果。她结合生动的案例,提示教师应立足课堂实践,在真实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经验,形成可推广成果。其“阅读积淀——课堂打磨——科研提升”的成长路径,为教师论文写作提供了实践方向。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作《以学科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活动总结。余老师从本次活动主题出发,通过“从课例看语文实践活动”和“立足学情改进学教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她结合具体课例,提出“识字与写字”要真落实,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语境中识字,保障持续写字时间;“阅读与鉴赏”要明晰阅读能力的要素与层级,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把理解性阅读发展为鉴赏性阅读;“表达与交流”要联系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表达真情实感;“梳理与探究”应融合在其他三个语文实践活动之中,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余老师提醒教师要重视研究学情,通过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立足学习需求,采用适恰的教学方式,教学需要返璞归真。最后,余老师希望浙江小语全体同仁能够继续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研,努力落实课标、研究学情、用好教材。

 

本次专题研训活动立足新课程改革背景,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聚焦一线教师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实际困惑与关键问题,通过教学展示、课例评析、区域教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构建了“问题诊断—策略生成—实践验证”的教研闭环,彰显了浙江小语深耕课堂、研训一体的行动智慧,展现了浙江小语人落实新课标,践行新理念,用好新教材的又一次积极探索。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守正创新,积淀浙江经验,为推动小学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