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新境界 追求新课堂

——“指向计算思维发展的信息科技实验教学设计”24学时1次活动纪实  

为深入践行新课标理念,推动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创新发展,3月21日,“指向计算思维发展的信息科技实验教学设计”24学时1次活动在温州市会昌小学瓯海区南堡实验小学拉开帷幕。来自全区各校的信息科技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指向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路径。  

课例研讨:聚焦过程与控制

温州市会昌小学刘潇逸老师带来五年级课例《生活中的控制系统》。刘老师以电梯、自动感应门、停车场道闸等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与实验,理解控制系统的构成与运行逻辑。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逐步揭示“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的异同,并展望未来控制系统的迭代方向。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问题链驱动思维发展,充分展现了“从生活中来,到技术中去”的教学理念。  

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赵朝晖老师呈现了五年级课例《控制系统的三个环节》。赵老师以电风扇控制系统为实验载体,通过“角色扮演”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输入—计算—输出”三个环节的协作机制。学生通过模拟按钮、电机、叶片的互动,发现“按钮并非直接控制叶片”,进而深入理解系统运行的层级逻辑。课堂中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也为后续单元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例研讨:解读数字与编码

瓯海区南堡实验小学的鲍一维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三年级《应用数字资源》的课例,通过找不同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接着,在新课讲授环节,鲍师引导学生学习整合资源、编辑美化和保存文档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实践活动。最后,学生将编辑美化后的作品上交到学科平台进行交流评价。

南堡实验小学的倪侣凯老师带来四年级《声音编码》的课例研讨,首先以微信语音为例,导入声音是如何被保存和传输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随后,通过对比不同音频格式的音质和文件大小,引导学生认识音频格式。接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声音数字化的过程,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三个步骤。最后,通过声控灯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字音频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总结所学知识布置拓展任务整堂课以实验教学为主题,学生亲自动手验证,体验声音的采样、量化和编码,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

专题讲座AI赋能教学工具开发

上午的压轴环节是温州市瓯海区潘桥陈庄小学曹薪薪老师的专题讲座《Ai生成的HTML轻应用在教学场景中的实践》。曹老师从信息科技教学的技术困境出发,提出“HTML技术适配优势+生成式AI赋能”的创新路径。她以“随机点名器”等教学工具开发为例,现场演示如何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借助AI快速生成轻量级HTML应用代码。曹老师强调:“技术应用应以解决真实教学问题为导向,而非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讲座中引用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实操案例,为教师们打开了AI技术落地课堂的新思路。  

专家讲座指向思维发展

瓯海区教育研究院的信息科技研训员朱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指向计算思维发展的信息科技实验教学设计》的主题分享。朱老师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在信息科技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讲座首先阐述了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其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随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通过本次讲座与会老师不仅加深了对计算思维的理解,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策略,为提升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活动以课例为镜、以技术为翼,为信息科技教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滋养。与会教师纷纷表示,研讨内容既有贴近课堂的实操策略,又有前瞻性的技术视野,为后续教学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瓯海区教育研究院将继续深化教研联动,助力教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谱写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新篇章。

 

供稿:刘潇逸 徐跃 吴坚坚